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张家界市境内历代建置沿革考述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12-22 | 2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三国时期,武陵地区郡县设置因为自然、人文变故而作较大调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充县嵩梁山裂,岩壁形成“天门洞”。吴国皇帝孙休得到武陵太守钟离牧禀报以后,认为是吉祥征兆,遂把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析零阳县和充县部分地置溇中县(辖今慈利县西北部,县治设在三官台,在今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株木村)。天门郡辖零阳县、充县和溇中县,为今张家界市所辖区(县)。据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澧水》记载:“武陵郡嵩梁山,高峰孤耸,素壁千寻,望之苕葶,有似香炉。吴永安六年,其山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门角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郡),置天门郡。”天门山下、澧水北岸既为天门郡郡治,又为充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据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记载:“澧水出武陵(郡)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充)县南。”

在两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包括现今张家界市所辖区(县)。西晋初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以后,武陵地区“巴人后裔”(即土家先民)归附晋朝。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改充县为临澧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县治仍然设在古城堤;析零阳县新置澧阳县(含今常德市所辖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等地,县治在今石门县渫水汇澧之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治即充县之故治。侧临澧水,故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古城邑》亦载:“临澧城,晋析充县地置,在永定县城。”天门郡时辖零阳县、溇中县、临澧县、澧阳县4个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天门郡郡治迁往澧阳县(在今石门县城)。东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与西晋时期天门郡所辖县相同,仍属荆州之域。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各个朝代,武陵地区州、郡废立无常。南朝宋时,天门郡所辖县仍为晋代故县。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武陵郡、天门郡仍属荆州。南朝齐时,天门郡所辖县沿袭宋制,天门郡治又迁往零阳县(在今慈利县城)。南朝梁代末年,皇族萧察投靠北朝西魏,天门郡为西魏控制。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朝廷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郡治在今石门县城),改澧阳县为石门县(含今常德市石门县、临澧县澧县和津市等地)。南朝陈代前期,石门郡隶属陈朝,辖石门县、零阳县、临澧县、溇中县。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废除临澧县、溇中县,因其境内有崇山而置崇义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和桑植县地)。又新置“北衡州”,其州治、县治均设在崇义县充城(在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北衡州时辖崇义县、零阳县、石门县。北周武帝视天门山为“南岳”,率领百官登上天门山祭祀天地,故取名“北衡州”。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