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岩泊渡素有“湘西第一渡”之称。图为每年“二端午“”举办的龙舟赛场面,此民俗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陵山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在中柱山东部边缘降为澧水河谷盆地——岩泊渡。岩泊渡东距慈利县城15公里,属于山坡和坪地的结合部,故为湘鄂等省边境交通要道。我与岩泊渡的缘分颇深,自我在岩泊渡参加工作以来,曾千百次经过湘西历史文化名镇岩泊渡镇,留下一些人生足迹,所见所闻所感甚多。岁月如梭,往事如烟。我于1981年参加全国理科高考之时,因不谙数学、物理、化学而名落孙山。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为了生存,我挑着衣和书箱,来到工作首站——充当慈利县岩泊渡公社行溪大队学校代课教师。该校教师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人求上进先读书,教学相长。在北风呼啸的隆冬深夜,饥寒交迫的我点着油灯,自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等中学教材。经过两年寒窗苦读,我于1983年参加全国文科高考,终于考上大学,实现人生理想。
岩泊渡镇地理环境独特,境内35平方公里的坪地被澧水划为南岸、北岸,西高东低呈撮箕形。岩泊渡镇三面环山,北有叇云山,宋仁宗时创建叇云寺;南有牛头寨,西有中柱山。岩泊渡镇四周多为丘陵,澧水和失马溪贯穿全境,澧水开阔、平缓流淌,因此古渡较多、帆樯飘移,成为历代土家祖先运输商品的水码头。岩泊渡、马公渡、寺谭渡的土家人转角楼临河而建,客栈、饭店鳞次栉比,土家人特色菜曾经吸引澧水上乌蓬船的船帮、水手。
岩泊渡的地名来历隐晦,人文历史悠久。千年古镇岩泊渡濒临澧水,此段河岸岩石参差,历来为过往船只靠岸停泊的码头,并且设有义渡,故得名“岩泊渡”。澧水两岸岩泊渡居委会和岩市村的渡口磨得溜光的岩板仿佛诉说昔日辉煌。其实,“岩泊渡”是一个土家语地名,土家语称石头为“岩巴”。因为此段河岸石头较多,所以,土家祖先把它命名为“岩泊渡”。从明代初期至民国时期,此地属于慈利县的六都以及七都。因此,《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已记载岩泊渡、马公渡、篢子头、廖家村、牛头寨等地名。《民国慈利县志》又载:“岩泊渡亦市也,跨水为廛。”1935年元旦,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主力离开慈利县城,途经岩泊渡,前往溪口镇。1952年,慈利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岩泊渡乡。1958年,慈利县人民政府把岩泊渡乡、柳林铺乡合建为岩泊渡人民公社,后于1984年6月改名为“岩泊渡镇”。
岩泊渡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繁多。盛产木材、山竹、楠竹等农林产品,多年累计造林615亩,建成杜仲林四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8.5%。物产有稻米、玉米、黄豆、菜油、红薯、生姜、柑橘、红薯粉丝、兰花蚕豆、粑粑和炒米等,岩泊渡镇的“鱼馆一条街”活鱼火锅和优质红薯粉丝以其味佳闻名于省内外,是岩泊渡镇两大优势产业。久负盛名的岩泊渡鱼出自岩河,肉质细嫩,无土腥味。1982年,当地人杨洲堂创办“桥头酒家”以后,岩泊渡活鱼火锅逐渐成为招牌菜肴。乡邻竞相效仿,所办鱼馆超过百家,或用桂鱼炖豆腐,或用岩骨鱼炖千张。因此,湖南省作家协会资深作家吴明仁赋诗称赞知名品牌岩泊渡鱼:“岩泊渡头迎朝阳,红男绿女正奔忙;几家门前晒渔网,十里江岸飘鱼香。”所以,卅十多年以来,我有幸在“鱼镇”岩泊渡镇品尝桂鱼火锅达数十次,可谓屡食不腻。岩泊渡镇红薯粉丝加工规模较大,平均年输出量达到5000多吨,远销广东省等10个多省。岩泊渡镇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初期,发源于慈利县岩泊渡镇的马公渡、钟岗、岩市、狮岩等村。红薯粉丝产品以红薯为原料,工艺流程比较复杂。2004年,岩泊渡镇向延勋创建张家界岩泊渡食品厂,制作丝丝湘牌红薯粉丝。2016年,张家界丝丝湘食品公司申报的《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2023年,企业家向延勋被认定为张家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