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岩泊渡散记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5-05-16 | 5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慈利县岩泊渡素有“湘西第一渡”之称。图为每年“二端午“”举办的龙舟赛场面,此民俗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陵山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在中柱山东部边缘降为澧水河谷盆地——岩泊渡。岩泊渡东距慈利县城15公里,属于山坡和坪地的结合部,故为湘鄂等省边境交通要道。我与岩泊渡的缘分颇深,自我在岩泊渡参加工作以来,曾千百次经过湘西历史文化名镇岩泊渡镇,留下一些人生足迹,所见所闻所感甚多。岁月如梭,往事如烟。我于1981年参加全国理科高考之时,因不谙数学、物理、化学而名落孙山。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为了生存,我挑着衣和书箱,来到工作首站——充当慈利县岩泊渡公社行溪大队学校代课教师。该校教师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人求上进先读书,教学相长。在北风呼啸的隆冬深夜,饥寒交迫的我点着油灯,自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等中学教材。经过两年寒窗苦读,我于1983年参加全国文科高考,终于考上大学,实现人生理想。

岩泊渡镇地理环境独特,境内35平方公里的坪地被澧水划为南岸、北岸,西高东低呈撮箕形。岩泊渡镇三面环山,北有叇云山,宋仁宗时创建叇云寺;南有牛头寨,西有中柱山。岩泊渡镇四周多为丘陵,澧水和失马溪贯穿全境,澧水开阔、平缓流淌,因此古渡较多、帆樯飘移,成为历代土家祖先运输商品的水码头。岩泊渡、马公渡、寺谭渡的土家人转角楼临河而建,客栈、饭店鳞次栉比,土家人特色菜曾经吸引澧水上乌蓬船的船帮、水手。

    岩泊渡的地名来历隐晦,人文历史悠久。千年古镇岩泊渡濒临澧水,此段河岸岩石参差,历来为过往船只靠岸停泊的码头,并且设有义渡,故得名“岩泊渡”。澧水两岸岩泊渡居委会和岩市村的渡口磨得溜光的岩板仿佛诉说昔日辉煌。其实,“岩泊渡”是一个土家语地名,土家语称石头为“岩巴”。因为此段河岸石头较多,所以,土家祖先把它命名为“岩泊渡”。从明代初期至民国时期,此地属于慈利县的六都以及七都。因此,《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已记载岩泊渡、马公渡、篢子头、廖家村、牛头寨等地名。《民国慈利县志》又载:“岩泊渡亦市也,跨水为廛。”1935年元旦,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主力离开慈利县城,途经岩泊渡,前往溪口镇。1952年,慈利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岩泊渡乡。1958年,慈利县人民政府把岩泊渡乡、柳林铺乡合建为岩泊渡人民公社,后于1984年6月改名为“岩泊渡镇”。

 

 

   岩泊渡镇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繁多。盛产木材、山竹、楠竹等农林产品,多年累计造林615亩,建成杜仲林四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8.5%。物产有稻米、玉米、黄豆、菜油、红薯、生姜、柑橘、红薯粉丝、兰花蚕豆、粑粑和炒米等,岩泊渡镇的“鱼馆一条街”活鱼火锅和优质红薯粉丝以其味佳闻名于省内外,是岩泊渡镇两大优势产业。久负盛名的岩泊渡鱼出自岩河,肉质细嫩,无土腥味。1982年,当地人杨洲堂创办“桥头酒家”以后,岩泊渡活鱼火锅逐渐成为招牌菜肴。乡邻竞相效仿,所办鱼馆超过百家,或用桂鱼炖豆腐,或用岩骨鱼炖千张。因此,湖南省作家协会资深作家吴明仁赋诗称赞知名品牌岩泊渡鱼:“岩泊渡头迎朝阳,红男绿女正奔忙;几家门前晒渔网,十里江岸飘鱼香。”所以,卅十多年以来,我有幸在“鱼镇”岩泊渡镇品尝桂鱼火锅达数十次,可谓屡食不腻。岩泊渡镇红薯粉丝加工规模较大,平均年输出量达到5000多吨,远销广东省等10个多省。岩泊渡镇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初期,发源于慈利县岩泊渡镇的马公渡、钟岗、岩市、狮岩等村。红薯粉丝产品以红薯为原料,工艺流程比较复杂。2004年,岩泊渡镇向延勋创建张家界岩泊渡食品厂,制作丝丝湘牌红薯粉丝。2016年,张家界丝丝湘食品公司申报的《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2023年,企业家向延勋被认定为张家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岩泊渡红薯粉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岩泊渡镇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民族历史文化和龙舟竞赛活动闻名遐迩。岩泊渡镇聚居土家族、白族人,多为五代时期向宗彦、宋代田承满、宋代钟千一、元代彭嗣祖、明代唐涌、明代吴子仁和明代覃添佑等历史人物的后裔。岩泊渡镇许多人仍然保留民间歌舞戏曲和风俗习惯等土家族的现实特点。根据慈利县民族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安排,我于1986年秋天,登着单车艰难前往慈利县岩泊渡镇失马村,聆听土家老人向顺安演唱土家语山歌:“阿大必必务卡可,务必笼子借咱坡;务那卡勒嘎那窝,搓列闲萨管他夺。”其汉语意思为:“小姐姐你守牛去,手里握好牛笼头;守守牛来背把柴,家里事情不要做。”在清代光绪年间,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指挥台湾军民打败法军的“沪尾大捷”,是清朝晚期惟一取得胜利的海战。因为孙开华所带清军将士保卫台湾宝岛,故被誉为“民族英雄”。孙开华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历史贡献,故在台海地区影响很大。因此,慈利县广泛流传《孙九大人保台湾》等民间故事。

 

  传统红薯粉丝制作技艺,被列为湖南省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2023年,向延勋被列为湖南省红薯粉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孙开华卒于福建省泉州任所。光绪皇帝批准其原籍湖南省慈利县为之建立专祠,并由礼部将其战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寻赐祭葬。为了彰显建威将军孙开华保卫台湾的历史功绩,光绪皇帝赠给提督孙开华两套石人石马。孙开华的儿子孙道仁等亲人于1896年把两套石人石马从外地押运到慈利县澧水河畔。孙九大人的衣冠棺和一套石人石马置于孙开华出生地慈利县上五都“孙壮武公府”附近,御碑镌刻清代光绪皇帝写的《祭孙提督文》。另一套在农历五月十五置于孙开华的祖母朱氏故地(后又为孙开华大将军购买田地)慈利县岩泊渡廖家村。因为孙开华从小喜爱划龙舟,廖家村人便划龙舟迎接石人石马,慈利县令杨文贤等地方官主持举行“石人石马安置大典”。岩泊渡乡绅商定把农历五月十五作为爱国将领孙开华纪念日,130年来演变成为农历五月十五“岩泊渡二端午划龙舟”。现在,岩泊渡镇党委、镇政府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在岩泊渡镇澧水河段举办二端午节(现又名为大端午节)龙舟赛,周边乡村数十支龙舟队员参赛。慈利县民间文化品牌“大端午划龙舟”,对传承慈利县地域文化具有意义。2023年,慈利县文旅局申报的《岩泊渡“大端午”划龙舟习俗》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由来已久的岩泊渡“大端午”划龙舟活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协作的粘合剂,而且成为慈利县与全国进行传统文化交流的纽带,更为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发挥作用。

岩泊渡清水鱼烹饪火锅,是武陵山片区舌尖上的美食

    岩泊渡镇城镇功能齐全,是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确定的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澧水两岸集市十条街道商铺摩肩接踵,城镇化率较高,民营企业较多。岩泊渡镇交通运输便利,新中国建立前,依靠澧水航运。新中国建立后,焦柳铁路在岩泊渡镇澧水南岸设有客站;县道慈张公路、岩金公路以及常张高速公路贯穿岩泊渡镇境内,设有常张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和互通。2014年,岩泊渡镇大桥建成通车。岩泊渡现有工业企业50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超市超过50多家。岩泊渡镇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园,推进500亩蔬菜基地喷灌系统建设,用活3550立方米冷链物流市场,扶持富硒红薯粉丝、大鲵方便面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种养殖业增收。2024年10月,一段火车蜿蜒穿行慈利县岩泊渡镇崇山之间隧道的视频在印度网络走红,所摄铁路为中国焦柳铁路的一部分。青山连绵、河流奔腾,火车疾驰穿过最美铁路五个连洞,好似钢铁巨龙在大地上舞动。一些网民赞叹岩泊渡镇铁路工程基建成就,称其犹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慈利县岩泊渡镇廖家村澧水对面宏伟、壮观铁路走红以后,许多摄影师、游客来此“打卡”。(作者戴楚洲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撰稿 戴楚洲

    审核 熊文渊

    查看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www.yjz.top/website/index.php?_m=wp_frontpage&_a=index&id=5&sessionid=cebbee5d88e8141d72f2bfa83fc63f2c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