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张家界市民间歌曲赏鉴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08-11 | 1009 次浏览: | 分享到:

  “民间歌曲”泛指各个民族祖先在其生产生活和出行交往等民俗活动中自发编唱的各种歌曲,因为编者和唱者均为民间先民,故被人统称为“民歌”。武陵地区人类创造的早期文艺品种“民间歌曲”是人类用口传方式作为表现手段的传统音乐,分为民族古歌、山区山歌、城镇小调、风俗仪式歌、花灯曲调以及劳动号子等类。其中,山歌高亢、明快,旋律优美;小调悠扬、婉转,歌中所用衬词与旋律的情调相结合,烘托气氛,更显其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湘西北各民族的民间艺人加工的声乐“民歌俚曲”,如同张家界市境内名胜古迹饮誉天下。张家界市土家民歌历史悠久,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土家民歌结构有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形式,保留较多反映薅草锣鼓歌和傩戏腔的民间歌谣。张家界市土家民歌种类繁多,现已整理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和革命民歌等类民间歌谣共计4000多首。溇水流域流行的土家民歌多为五句一首的“五句子民歌”,第五句抒发情感,突出鲜明主题,具有地方特色。如流行在溇水流域《板栗开花一条线》唱道:“板栗开花一条线,去年想你到今年。去年想你犹似可,今年想你没种田,耽搁阳春大半年。”意谓情人的思念犹如板栗开花,一直记在心间。慈利县三合镇传唱至今的民间音乐《骡马号子》实为“五句子民歌”,曲谱约有6个唱调,歌词约计160多首,以赶骡马人的劳动和生活为主要内容,为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间歌谣。慈利县三合镇牧羊冲村《骡马号子》传承人唐珍初所唱调侃情歌《慢慢悠悠等情哥》歌词为:“郎山坡来妹山坡,打个手势妹站着。情妹听见哨子声,走得少来站得多,慢慢悠悠等情哥。”慈利县民歌手有叶良权、叶先枝、黄大妹、李应光、王光国和黎圣初等人,阳和土家族乡李强光能够演唱500多首土家语和汉语夹杂的情歌。慈利县溪口镇老妇人彭小莲和永定区温塘镇茅冈村土家人能用土家语唱山歌和哭嫁歌。1986年,我在从事民族识别工作之时,有幸听过慈利县岩泊渡镇土家老汉向顺安所唱《土家语民歌》:“阿大必必戊卡可,戊必笼子借咱坡;戊那卡勒嘎那窝,搓列闲事管他多。”其汉语意思是:“小姐姐你守牛去,手里握好牛笼头;守守牛来背背柴,家里事情不要管。”慈利县广泛流传的《灯草花儿黄》,歌词长达300多句,是部土家长篇叙事诗歌,极有文学研究价值。

 二

  永定区沅古坪镇红土坪民歌手张友桃以湘西北土家民歌为伴,故被湖南省土家族研究专家誉为“中国土家族的刘三姐”。张友桃在十二岁时给不满一岁的金渊章做童养媳。十八岁时,她向女歌手梅世菊哭诉,梅便叫她逃婚。张友桃星夜逃走,跟着梅世菊到各地唱歌。不到半月,被张家族长抓回,交与其叔处治。叔叔问她为何逃婚?张友桃哭诉道:“十八女配六岁郎,洗完手脚抱上床;睡到半夜摸奶吃,我是妻子不是娘!”叔叔责备道:“逃婚是败坏门风的事,成何体统?”张友桃又唱道:“我的幺幺我的伢,侄女没有犯王法;前头乌龟爬开路,后面乌龟跟路爬。”原来,张友桃的祖母七岁做童养媳,十四岁逃到沅陵县与其祖父结婚。这首歌触动祖母旧恨,因为同病相怜,祖母放起泼来:“要杀桃妹,先把我杀了,我也是逃婚到这里的。”叔叔只好依允由祖母带回娘家居住,后随民歌手梅世玉、梅世菊四处唱歌,交友参师。她辗转到慈利、沅陵等地摆擂台赛歌,歌手云集,无人胜她。不久,族长又为张友桃找了一个比她大二十三岁的黑汉。友桃誓死不从,并且唱道:“腰缠万贯我不恋,我只恋郎不恋钱;如果二人无情义,哪怕金银铺阶檐。”这种发自内心不为钱财动摇的爱情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折服。永定区沅古坪镇有托字、托物的唱法,是对民间歌手智慧的考验。1945年,民歌手谭子华与张友桃在红土坪对歌托“蛇”(shā)字,唱了半天:

  谭子华:千里路上访歌家,谁知妹妹把气发;出门忘记把脚提,是我踩的蛇尾巴。

  张友桃:只因婆家王法大,妹是弱女玩死蛇;寡妇拖肚莫奈何,你莫拨草寻蛇打。

  谭子华:娘婆二家官司打,妹唱山歌不枉法;莫信公蛇是冷的,要进草笼不怕蛇。

  张友桃:六岁男儿妻十八,出嫁只当没出嫁;碓里打蛇冤屈死,青春年少活守寡。

  1946年,唐行与龚翘楚各带400多人、枪打算在慈利县张三溪械斗。张友桃认为这是用百姓性命为地主乡绅争权夺利,便赶到慈利县张三溪唱道:“双方乡亲听我言,早不相见晚相见;唐龚好比两只船,中间隔座鼻梁山。龙虎相斗有死伤,妻儿高堂谁照看;死者不知生者惨,须知唇亡齿更寒。”张友桃一直唱到准备械斗的双方人员撤走,各自罢休。

  随着涉世经验增长,张友桃逐渐为穷人唱民歌,并用民歌讽刺富人。宣坪地主刘秀生满八十岁时,请张友桃等歌手唱寿歌,张友桃对刘秀生恨之入骨,于是唱道:“刘氏秀生乐悠悠,三代同堂作高寿;一家三代生无底,满门儿孙午出头。”众歌手听后,拍手称妙。刘秀生悟出张友桃骂他一家人都是“牛”,命家丁把张友桃赶出去。友桃神情自若,边走边唱:“不用赶来不用留,人畜怎能共一楼;对牛弹琴牛不懂,留下畜牲我就走。”有一年,李家沟桥竣工后,首士请来四方文人为桥赋诗,要求以“李家沟桥”四字冠顶。张友桃路过此桥时唱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家家户户化善缘;沟溪弯弯长流水,桥平路正万万年”。1950年,张友桃与红土坪农民李孟青结婚,后被选为人民宣传员。她去沅陵县城开会,在洞庭溪船上,一群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要张友桃用船、篙、桨、锚为题唱一支歌。张友桃即兴唱道:“盖世贼船浪中漂,舵手不正乱点篙;此后再莫搬错桨,调转头来把住锚。”因为张友桃所做民间文艺表演工作出色,声誉传遍三湘大地,故于1954年被上级调任沅陵县金矿妇女主任。1956年,张友桃出席全省民间文学座谈会,并被选为全国妇女联合会代表。

 三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艺的优秀代表,极富韵味的《桑植民歌》是流传于桑植县各民族的所有民歌的总称,已被文艺工作者整理在册的歌谱、歌词共计2000多首。

  河水有源,民歌亦有渊源。通过《文化发生学》分析可知,源远流长的《桑植民歌》发生于元代中期始设的桑植土司所辖之地,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桑植民歌》。土家祖先在山上攀登、在河畔拉纤过程中的呐喊,逐渐演变成为催人泪下的苦歌;土家青年人通过对唱情歌,表达爱慕之情。在农历正月,土家先民聚集摆手堂前面举行舍巴日活动,唱摆手歌,跳摆手舞。《桑植民歌》是土家先民在历史长河中抒发情感的的载体,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桑植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各族先民出门爬山,顺水而行。山的灵气,水的清凉,打上深深烙印,充满山韵水音。桑植先民随口对答,尽为歌手。岩工、船工、木匠、铁匠都有高亢的劳动号子;栽田种地,有歌助兴;采茶有山歌,薅草有薅草锣鼓歌。各族先民在劳动过程中自娱自乐,哼着小调抒情,唱着灯调起舞。桑植民歌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盘唱、联唱、合唱、赛唱等;可以自在地吟唱,也可在节庆中郑重演唱,具有群众性。

  桑植民歌》发展于清代中期“改土归流”以后。清代雍正年间,始设置桑植县,桑植县城武庙和城隍庙均建有土家祖先演唱民歌的舞榭歌台,白叟黄童尽歌舞。桑植县知县顾奎关所纂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武庙在(桑植县)县城西隅,雍正五年设(桑植县)县治。邑人张宏毅同侄(张)崇周、(张)仕周捐地创建……东西厢房各一间,歌舞有楼……城隍庙……前有仪门,中有歌舞楼。”因为清代中期商业兴起,代表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描述妻子在家等待已外出做生意之夫的情景。《桑植民歌》在人类学、民族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桑植民歌》区别其他类别歌谣的明显标志,就是除娱乐外,还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挥重大作用。贺龙于1928年2月回到家乡桑植县洪家关,组建工农革命军。中共湘西北特委重视宣传党的主张,周逸群、贺锦斋带头在桑植县城和洪家关的街头巷尾,组织教唱《贺龙回到湘鄂西》《山寨来了贺龙》《卫兵歌》《起义歌》《战斗歌》《行军歌》《红军纪律歌》《红军发给土地证》《农民协会歌》《拥护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民歌。这些革命民歌好似黎明的号角,唤醒工农大众开展土地革命和进行武装斗争。如《要吃辣椒不怕辣》,表达跟党走、跟贺龙干革命的决心。贺锦斋师长改写《马桑树儿搭灯台》以后,妻子戴桂香带领群众传唱革命民歌,致使桑植县成千上万名青年人参加红军,出现父母送儿当红军、妻子送郎上战场等感人事迹,许多革命故事被人编进《桑植民歌》之中。一首首《望红军》《十绣红军》《红军队伍进了村》《红军来了做主人》《姐妹做军鞋》《送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要当红军不怕杀》《红军几时才回返》等革命民歌,激励许多英雄儿女!他们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加入革命武装队伍,南征北战,奔赴抗日前线,参加解放战争!经过百姓世代相传,《桑植民歌》曲目得以传承,其代表作品《花大姐》《翻天云》《上四川》《三看郎》《上金寨》《采茶歌》《山歌不唱忧愁多》《冷水泡茶慢慢浓》《好郎好姐不用媒》《三根丝线三尺长》《九岭十八岗》《贺龙将军到》《马桑树儿搭灯台》《红军大战赤溪河》《门前挂盏灯》《不打胜仗不回乡》《十送红军》等已经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名曲。

  新中国建立后,桑植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落实党的文艺政策,重视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1953年,桑植县政府文化工作职能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记录《桑植民歌》以后,湖南省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中央民族学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等20多个文艺单位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研究专家前来湖南省桑植县采风,共计收集、整理《桑植民歌》2000多首。其中,一部分被编入图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省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桑植县资料本》。国家一级作曲家白诚仁先后8次来到桑植县采风,步行3000余里,并把金色旋律融入《小背篓》等创作歌曲之中。桑植县文化馆选拔、推荐优秀歌手参加各级政府文艺汇演,提高参赛歌手表演艺术,致使《桑植民歌》经典歌曲从乡村传播到国家文艺殿堂和国际舞台。1956年12月,桑植县民歌手谷志壮、娄菊香、彭玉翠和萧喜生等人参加湖南省首届群众文艺汇演,首次在省城长沙市演唱《桑植民歌》。从此,《桑植民歌》风靡中华大地。1957年3月,桑植县民歌手李德杰、娄菊香和彭玉翠随湖南省代表团上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会演,首次把《桑植民歌》唱到首都。1978年3月,桑植县民歌手卢菊香参加全省民歌演唱现场会议,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歌手奖。

 

图为正在演唱歌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尚生武。

  《桑植民歌》繁荣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春,桑植县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向佐绒赴首都参加文化部举行的全国民歌独唱、对唱汇演,他俩演唱的《叫我唱歌就唱歌》《太阳出来晒山坡》《冷水泡茶慢慢浓》《远看大姐穿身花》和《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多首桑植民歌,获得多项奖励,并被录制在中央广播电台《民歌之声》唱片之中。1987年8月,湖南民间歌舞团代表尚生武在波兰华沙第六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会上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和《好久没到这条坡》等3首桑植民歌,这是第一次在国外唱响桑植民歌。桑植民歌手谷兆庆能唱500多首民歌,年过八旬仍在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周中,引亢高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著名歌手尚生武、向佐绒和黄道英多次在张家界市境内为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李岚清、杨尚昆、李铁映、王兆国和廖汉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土家民歌,得到中央领导赞扬。2004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以后,致使桑植民歌享誉世界。传承人尚生武收学徒50多人,所授知名歌手黄道英、金鑫参加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节目录制;所授徒弟庹红锦、谢静成为县非遗传承中心桑植民歌歌手。2005年10 月,《桑植民歌》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湖南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向佐绒在国家大剧院演唱《冷水泡茶慢慢浓》

  2006年5 月,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申报的音乐项目《桑植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3月,湖南省桑植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1年6月,《桑植民歌》又被《湖南日报》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新世纪以来,多年履行非遗传承责任的陈金钟、尚生武、向佐绒、谷彩花和袁绍荣先后被认定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尚生武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桑植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2001年,朱镕基夫妇在天子山与民歌手向佐绒、黄道英和庹年校合影。

  供稿:戴楚洲(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审核:熊文渊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