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湘西北土家族织锦工艺发展脉络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05-23 | 9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家界旅典公司的织女们在认真织作。

   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手工编织工艺“土家织锦工艺”原始而又复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土家织锦”为土家先民使用棉线、丝线织成的民族工艺品,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民间工艺珍品土家织锦分为土花铺盖、娃娃窝被、枕头、披甲、花带和壁挂等品种。其中,技艺精湛的瑰宝“打花被面”最具有代表性,它以三块彩织缀联而成。汉语所称“打花被面”,土家语称其为“西朗卡普”,土家语“西朗”汉语意思是“铺盖(被面)”,土家语“卡普”汉语意思是“花”。土家语“西朗卡普”的汉意是为“土花铺盖”或者“打花被盖”。土家织锦分布在酉水流域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来凤县和澧水流域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等土家族聚居区,是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均较突出的文化现象。土家织锦工艺独特,图案美观,绚丽多彩。20065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文化局申报的传统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10月,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张家界旅典文化有限公司申报的“土家族织锦技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乖幺妹土家织锦参加巴黎“湖南文化走进法国”活动。


   一、土家织锦技艺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籍虽有关于土家织锦的文字记载,但是不太详细。土家织锦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巴国的巴族。在秦汉时期,武陵郡的巴人后裔利用葛藤纤维纺织“賨布”,只向地方统治者交纳赋税“賨布”。 在隋唐两宋时期,居住溪州的土人所织之布被称为“斑布”“溪布”等,成为溪州土酋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如《隋书》云 :“诸蛮多以斑布为饰。”《宋史》亦载:“(大中祥符五年),峒酋田仕琼等贡溪布。”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上溪州进端午溪布”。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溪洞彭儒武等进溪洞布”。在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湘西北土家先民提高土家织锦挑织技艺,用棉线、丝线纺织被盖面子和土裙,故有古诗:“福石城(即今老司城)中锦作窝。”据《大明一统志》载:“土民服五色斑斓衣。”清代《乾隆永顺府志》称 :“土锦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用一手织纬、一手挑花,遂成五色。”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桑俗:妇女勤俭,耐劳苦,不裹足,男女并耕,饲蚕纺锦,兼习裁缝。”清代《嘉庆龙山县志》记载:“土妇善织锦,裙被之属,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刺花纹,斑斓五色……机床低而小,布绢阔不盈尺。”清代永顺县土家诗人彭勇行写道:“山村处处柳絮斜,闺女生来会打花;四十八勾花并蒂,不知持送与谁家。”清代《溪州竹枝词》亦赞:“溪州儿女最聪明,挑丝描锦旧有名;凤穿牡丹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古代汉语所称“斑布”“溪布”“峒布”“土锦”演变成为现代“土家织锦”。在民国时期,湘西北土家姑娘从十多岁随其母亲、姐姐在织机上操习土家挑织技艺,还在大山上与情郎对唱《西朗卡普美又美》和《土家织锦情歌》等土家语歌谣。姑娘出嫁之时,须有亲手编织的西朗卡普作为嫁妆以及结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窝被、盖裙、背袋等生活用品。桑植县文物管理局征集到民国时期土家织锦《老鼠迎亲锦》,工艺精致,堪称珍品。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