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群山巍峨,土壤富硒,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高山峡谷常被云雾缭绕,自古以来所产茶叶品质优良,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张家界绿茶”是指张家界市境内广大茶农按照特定工艺和地方标准生产加工鲜叶而形成的不发酵、高品质的富硒有机绿茶,其特征为外形绿、汤色绿,保留茶多酚、氨基酸和叶绿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营养成分。加工绿茶工艺流程为杀青、揉捻、炒坯、干燥四个步骤。“张家界绿茶”发展历史悠久,世居张家界市境内的土家族、白族和苗族祖先在种茶、制茶、饮茶的历程中创造了底蕴深厚、特点突出的茶文化。
张家界绿茶基地成为茶旅文化新高地
“张家界绿茶”产业发展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时期。唐代,澧水流域就已制作茶叶,虽以团饼紧压蒸青茶为主,但是出现炒青绿茶制茶法,成为“炒青绿茶发源地”。朗州(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最早记载炒青绿茶制作工艺,诗中说:“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旁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其中,“斯时炒成满室香”正是描写炒青绿茶制茶法。唐代实行“官茶”政策,促进茶叶生产,茶叶产区遍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饮用茶器随之产生。宋代,在澧州等地方政府设置茶叶专卖场所“卖茶场”和“榷茶务”,榷茶务的大部分茶叶运往西北地区销售;民间日常所需从官方茶叶专卖场所购买“食茶”。茶叶产地团饼一类的紧压茶称为“片茶”,并改团饼紧压茶为生产“散茶”,对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散状蒸青茶和蒸青末茶称为“散茶”。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生产片茶的地区有澧州、鼎州、辰州等地;出产散茶的地区有归州和江南等地。早在宋代,湖南拥有“仙芝、玉律、先春、绿芽等名茶品种。据《宋史·食货志》载:“出虔、袁、饶、池、光、歙、潭、岳、辰、澧州、江陵府、兴国临江军,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宋史·食货志》还载:“宋制,买茶之处,湖南则潭、澧、鼎、岳。”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澧州生产茶叶11500斤,具有一定规模。南宋末期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也说:“双上、绿芽、大小方,出岳、辰、澧州”。可见,唐宋时期澧州澧阳县、石门县和慈利县等地已经种茶、制茶、贩茶和饮茶,宋代所产“牛牴茶”已为皇家贡品。
牧羊冲甑蒸茶工具
在元明清时期,张家界市境内制作和销售绿茶商品,茶叶贸易逐渐繁荣。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澧州榷茶提举司”,履行管理澧阳县、石门县和慈利县等地卖茶征税之职,征税茶包括木茶和草茶。“榷茶提举司”是管理种茶、制茶和买卖茶叶商品的地方政府事务部门,证明元代澧州慈利县已从自生野茶向人工开辟茶园生产茶叶转变。据明代《万历慈利县志》记载:“有茶、椒、漆、蜜之利,暇则摘茶、采蜜、割漆、捋椒,以图贸易。”在明代天启年间,武昌王子朱如烩因避魏乱而迁到澧水流域茅坪(在今永定区南庄坪街道办事处茅坪村)居住,在大悲庵两侧种植多株茶叶树,传其制作贡茶“茅坪毛尖”, 故民间传说:“大悲庵的茶,白鹤井的水。”据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澧茶皆仰给邻商,土产无多,以永定茅坪者为上。”清代《道光永定县志》亦载:“桑茶,邑中多植茶,惟茅坪者为胜。” 清代《康熙永定卫志》曾载货类:“棉花、葛、茶。”清代中期,永定县诗人丁启性写了一首反映茶俗、见证历史的竹枝词:“清溪一曲几人家,谷雨疏疏唱采茶;径合遗经补桑苎,冰瓯雪碗试新芽。”清代《乾隆桑植县志》记载:“峒茶,桑邑所产,多于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三邑,味颇厚。谷雨前摘取细者,亦名枪旗。惜土人不谙制法,藏度弗良,柴烟烘焙,损其味矣。”清《同治桑植县志》亦载:“峒茶,四季皆产,县属独多,叶颇厚。谷雨前摘取细者,亦名枪旗。”清代《嘉庆慈利县志》又载:“慈地家园亦种茶,以出西莲地方者为上。”清代《嘉庆慈利县志》记载清朝初年康应瑚撰写的《云朝山(在今慈利县金坪乡)记》:“云朝山在(慈利县)邑南九十里,高数千仞……云朝高顶种有荈树(大叶茶树),清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即陆鸿渐《茶经》亦不必轻弃也。”因此,慈利县云朝山现在仍有600多年的古茶树群。据清代《光绪慈利县图志》记载: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慈利县衙设置盐茶厘金局以及东征榷税局以后,完善茶税制度,扩大种茶面积,允许私营茶业。
清代《光绪慈利县图志》还载:“陶家嘴,小阜也,迤东曰溪口市……初出市之货曰桐,曰茶,一岁常卖,常值千万……茶唯饭甑山有名。”陈宗瀛在《民国九溪卫志》一书中说:“茶则麻寮著名。”慈利县土家族傩愿戏保留用甑蒸茶的古老工艺:“年年有个三月三,姊妹三人进茶园。三月三,四月八,姊妹三人采细茶。大姐进园采四两,二姐进园采半斤,三姐采茶不用称,四十八两共三斤。摘起进来用锅炒,甑子蒸,篓篓炕,烟上熏。红带缠,绿带捆,箱中搁,柜中存。”桑植县土家族古歌描写采茶场景:“三月采茶茶叶青,身背茶篓进茶林;茶山处处收成好,笑在眉头喜在心。”溇水流域广泛流传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句子采茶古歌:“姐儿门前一蔸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铺摘到斤四两,二铺摘到八两八,送给情郎小冤家。”在元明清时期,慈利县西北部和桑植县东北部的麻寮土司土家祖先栽培茶树、制作绿茶,牧羊冲里保存完好的洪家大院土家天井木房曾是清代中期茶叶加工作坊。
张家界市慈利县茶马古道上的功德碑
据慈利县土家族一些长者回忆“茶马古道”:土家先民曾经使用骡马驮着袋装绿茶从慈利县三合口牧羊冲等地往南走旱路,登上战马溪、穿弓背、大岩屋、曹家山和杨家塔,经过杉木桥、通津铺、黎家坡、长峪铺,翻越九寨坡和垭门关,运到慈利县城茶企交货。搬运工再把绿茶搬上船后,顺着澧水而下津市,入洞庭,岀长江,到汉口。或从三合口牧羊冲等地往北走,经沙塘越过西莲乡石门垭,至石门县、鹤峰县交界处南北镇等地,再过五峰县渔洋关、宜都县,然后用船运到长江商埠汉口。往西走经象耳桥(今为慈利县象市镇)、九溪卫城(今属江垭镇)、索溪峪、百丈峡至大庸县南门口(今属永定区)。往东走经国太桥夜香庙码头,到石门县泥沙镇贩茶给泰和合茶号,然后用船运到澧县、津市、洞庭湖。牧羊冲南边旱路耸立的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土家祖先捐钱修路的十多块功德碑刻佐证土家先民在茶马古道上赶骡马贩运茶叶的信史,牧羊冲边仍然保留明清时期许多运茶民夫餐宿和制茶、储茶的土家族转角楼建筑范氏驿站、安宿客栈、黎家客栈、刘家大院、向家院子、赵家院子、吴家院子以及采茶、制茶、煮茶器物采茶篓、茶芭篓、茶担篓、茶筛篮、茶提篮、茶团筛、茶簸箕、篾茶盆、茶水筒、铜茶壶、铜炉茶盘、鸡公车和马鞍等文物古迹。在民国时期,张家界市境内茶叶仍为主要特产,但是由于战乱和通货膨胀,导致茶园面积减少。
张家界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楼一角
新中国建立来,张家界市境内绿茶产业发展较快。新中国建立初期,逐年恢复茶园。1949年,慈利县人工栽培茶树面积达3800多亩,茶叶产量约计580担。1956年,慈利县建立第一个集体茶场“庄塔茶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慈利县小溪峪供销收购站为原型拍摄电影《送货路上》,反映当年以茶叶为主的农副产品收购盛况。改革开放前后,张家界市境内各级政府曾办茶场20多个,茶园面积发展到3.67万多亩,总产茶叶680多吨。慈利县饭甑山茶场生产的传统名茶曾被呈送给毛主席品尝,受到赞赏。1983年,“甑山银毫”曾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优质名茶。1983年,经作干部邹纯厚在大庸县三岔茶场研制的“大庸毛尖” 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定名为“青岩茗翠”以后,在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国家外贸部奖牌。邹纯厚和经作干部庹年初、茶叶技术员胡少军等人在后坪茶场特制“龙虾茶”,因其在水中形似龙虾而得名。1985年,参加全国名茶展评会,被评为全国优质名茶,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名茶金杯奖。1986年,湖南农学院朱先明教授前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指导加工青岩山茶叶。1987年,桑植县制成的“天子银毫”获得湖南省绿茶评比第一名。1988年,慈利县庄塌乡月岩茶厂研制的“五雷月眉”被评为湖南五大名茶之一,湖南省农业厅授予省优质名茶奖。1992年,慈利县三合口茶厂生产的“武陵云雾茶”被湖南省农业厅授予名茶奖。
中共湖南省委领导品尝慈利县绿茶
1992年,桑植县西莲乡三鹤园绿茶在湖南省名优茶鉴评过程中获得“湖南名茶”美称。1994年,慈利县三合口茶厂研制的“笔峰春茶”被评为湖南省名茶。2001年,永定区三岔茶场生产的茶叶通过湖南省茶叶总公司出口到欧美市场,后来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研基地。2003年,白鹤井茶业公司成立以后,收购三岔茶叶公司和兼并慈利县三合口茶厂。产品有白鹤井绿茶、黑茶、花茶、袋泡茶五大类“白鹤井茶”系列产品。其中,极品白鹤井绿茶获得“湖南十大名茶特等奖”。二十一世纪以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茶叶产业,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将茶叶产业列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规范茶叶生产技术,制定企业茶叶加工技术标准,帮助企业做好绿色食品认证,致使张家界市茶叶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全市主产茶区集中在10多个乡(镇),产地范围分为以核心景区、核心产区、澧水源头红色老区为集中点的三个片区。2015年,全市绿茶产量共计2315吨,比2014年全市绿茶产量2226吨增长4%。茅岩莓公司、灵洁公司、湘小伍家公司、龙鑫公司、西莲茶业公司和天子茶业公司等旅游商品知名企业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茅岩莓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张家界茶业公司荣获张家界牌茶叶注册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桑植县西莲乡玉京村所产三鹤园茶又名玉京贡茶,久负盛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前来张家界市视察,品饮西莲茶后,连说:“清香、好茶”。
牧羊冲甑蒸茶制作品工艺被列入湖南省非遗名录
慈利县三合镇牧羊冲村仍然保留约300亩古茶园,高家老屋门前曾经耸立高大的“龙凤香古茶树”。在2015年举行的全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中,古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高中银表演的牧羊冲高氏蒸茶技艺得到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记者报道热点。2016年,绿豪茶业公司制作的月桂毛尖茶和云雾王茶业公司制作的武云牌云雾王茶荣获湖南省茶叶学会等单位颁发的首届湖南省“潇湘杯”名优茶评比金奖。西莲茶业公司制作的西莲牌云雾绿茶和龙鑫公司制作的湘陵春牌银芽茶荣获湖南叶学会等单位颁发的首届湖南省“潇湘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16年,慈利县三合镇牧羊冲村被湖南省茶叶协会评为“湖南十大最美茶叶村”。
张家界绿茶产品畅销全国
在 2017第九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上 ,慈利县和桑植县被列为湖南茶叶“十强生态产茶县”。张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制作的茅岩莓茶被评为湖南茶叶“十佳安全放心品牌”。张家界牧羊冲茶马古道景区、张家界茅岩莓特色产业园、张家界白鹤井茶庄园被评为湖南茶叶“十佳茶旅景区”。张家界西莲茶业公司制作的西莲云雾·绿茶和张家界林丰茶叶公司制作的帅湘红·绿茶被评为绿茶金奖。近几年来,张家界市茶叶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张家界云雾王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园面积达2000亩,在三合镇、象市镇、江垭镇建有4个加工厂,占地面积50亩,总资产已达5000万元。2021年,“张家界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茶园面积近2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达到6600吨。全市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共计670家。2022年,慈利县三合镇牧羊冲甑蒸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被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高忠垠被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慈利县申报的“牧羊冲甑蒸茶传统制作技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 2023年,全市已有茶园(包含莓茶园)面积35.76万亩,全市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89万多吨,全市茶叶总产值达到32.52亿元。全市共有茶叶加工企业248家,已有农业产业化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茶叶能力在1万吨以上。(作者戴楚洲系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室二级调研员)
撰稿:戴楚洲
审核:熊文渊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