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关注我们 |      
名称描述内容
观 点
武陵山区交通运输变迁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09-25 | 6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土家人在水浅的溪河中,置若干方形石磴,宽约半米,一步一墩,步步相连,直达对岸。未涨水时,只要没淹跳墩,行人就可跳过岩桥,到达彼岸。

土家祖先行走陆地,人力运输工具多为背篓、篓、笮笼、背桶、背架、背带、担、千担、箩筐、撮箕、竹篮、麻袋轿乘和羊角叉。后来使用畜力,骡驮、马车和独轮车成为交通工具。古代,武陵山区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猎路。土司时期,每个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铺面的官道,并且修建驿站和“六角凉亭”。土官出行,由轿夫抬轿。建国初期,慈常公路和大慈公路通车。土家族人在山坳有风处修建“六角凉亭”,飞檐翘角,状似茶铺。亭修木凳,以供行人躲雨、歇息。土家凉亭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圆,雕花镂空,工艺精细,古朴秀美。慈利县江垭镇保存的明代建筑梅花殿顶为“六角出檐”。土家山寨随处可见“指路碑”,它是一种上圆下方、长条形的碑石。山道三岔路口立的指路碑用箭头标明东南西北可去某处,此碑专为外地行人指点迷津,是行善之举。“修桥铺路造凉亭”是善事,对社会有益处。所以,土家族人纷纷出资出力,修建桥梁,补修道路,不断改善交通条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时乘凉、饮水。故土家歌谣唱道:“大路凉水凉悠悠,有人吃来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让它清凉又长久。”土家传统运输工具背篓品种多,用途广。孩子长大以后,就用竹篾编织“丽背篓”。土家姑娘出嫁,要用“花背篓”作陪嫁。女儿生了小孩,娘家送个“儿背篓”,即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唱的《小背篓》。摘玉米、小米,则用“高背篓”。砍柴就用“柴背篓”。扯猪草、背杂物要用“胯皮背篓”。赶场、走亲时,男女都背背篓。古代描写背柴的竹枝词反映土家先民的艰难生活:“采薪妇女善持家,足上山坡手绩麻;步入深林脚小息,干柴满肩出烟霞。”又云:“丁丁伐木向高岭,担荷斜阳下茂林;好共负篓城市去,卖钱买米度光阴。”

要致富先修新中国建立以来武陵山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组织各族群众修建省道、县道、乡道等公路,致使武陵山区交通状况得以改善,甚至出现车水马龙现象。现在,武陵山区土家山寨村村通了公路,区县之间修高速公路,国家修建的铁过境武陵山区多数区县武陵山区土家族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沿着康庄大道阔步迈向小康社会。张家界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214公里。张家界火车站位于永定区官黎坪办事处,是湘西北最大的火车站。焦柳铁路贯穿张家界市境130公里,已经开通直达郑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南宁等多趟旅游列车。2019年12月,黔张常铁路开通运营仪式在张家界市举行。黔张常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重庆至长沙至厦门主通道的组成部分,线路在黔江站与重庆至怀化铁路连接,在张家界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