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合作成功
张家界市城区城建史话
来源:原创 | 作者:戴楚洲 | 发布时间: 2024-12-16 | 2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古城址”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继承古城历史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需要。1988年,国务院发文批复建立省辖地级大庸市,后被更名为张家界市。因为部分市民和游客误以为旅游新城张家界市是“文化沙漠”,所以永定区文史研究专家侯德极老先生年逾古稀以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并且引用大量史料,去伪存真,反复修改,在民族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千古城廓倚天门》。《千古城廓倚天门》一书从汉代充县县名源于崇山、充县县城与澧水方位、充县县治衙署遗址与历代所置官衙故址的地点等方面,逐一予以辩明,认定汉代充县县治在今张家界市中心城区,为张家界市城区最早治城,从而证明张家界市城区设县建城历史悠久,张家界市城区始建于西汉初年,距今已有2220多年历史。《千古城廓倚天门》一书把张家界市城区曾经建置的县治、郡治、州治和卫城的遗址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挖掘旅游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理清自汉代至今城建历史脉络提供翔实依据,还历史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为了论述汉代充县故城、吴国天门郡城、晋代临澧县城以及隋唐时期崇义县城均在今张家界市城,侯德极在《千古城廓倚天门》一书列举十五个方面的证据。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度。据史料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废除慈姑县,将它分为零阳县、孱陵县、充县。其中,充县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西北部和鹤峰县东南部。充县因崇山而得名,县治设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手巾岩北岸、教场路台地古城堤一带,谓之“充城”。古“充”读“崇”,《辞源》诠释:“崇,充也。”音近假借,以崇山名。永定区文史研究专家陈自文老先生在《故园史话》一书中明确写道:“古城堤在今张家界市城澧水大桥北端、邮政大厦之后,为一方壁立于澧水之滨的台地。汉高祖五年,这一带属武陵郡充县辖,充县县治曾设于此。”东汉时期,武陵郡仍辖充县等县,还在县下设置乡、里、亭等基层行政管理机构。1987年,发掘大庸县古城堤遗址,出土有“充县”字样的东汉时期木牍。近年来,出土的文物印证: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遗址出土的一枚汉代简牍上书有“充长之印”等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春龙在《湖南张家界古人(城)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说明:10号汉简文字为:“充长之印,兵曹掾猛使福以邮行,(东汉)永元元年十二月廿日辛丑起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成林推测充县城址即今张家界市城区古城堤遗址。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嵩梁山崩石成门,孙休以为嘉祥,遂将嵩梁山改名为天门山,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辖零阳县、溇中县和充县,天门郡治设在充县古城堤。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改充县为临澧县,县治仍设在充县故治古城堤。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县治即充县故治。临侧澧水,故为县名,晋太康四年置。清代《乾隆直隶澧州志》明确指出:“临澧城,晋析充县地置,在永定县城。”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地理第六》又载:“由教场前,有古城堤,相传为昔时临澧城遗址。”《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载:“充,汉置,晋改为临澧,南朝梁以后省。故治在今湖南大庸县西。”北周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祀天门山为“南岳”,故置北衡州于所废临澧县城,又因崇山而置崇义县。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为崇州,盖以崇山名,州治仍然设在崇义县古城堤。唐代麟德元年(664年),并崇义县入慈利县。

     明代洪武初年,慈利宣抚使覃垕发动起义以后,明太祖命令湖广行省参政杨璟率师镇压。洪武二年(1369年),杨璟派兵征剿覃垕王起义军至永顺宣慰司羊峰山,最早在土家地区设置军事机构羊山卫。以指挥黄常署羊山卫事,简兵戍守。明太祖认为卫治险远、运粮困难。于洪武三年(1370年),召黄常至南京,亲自讯问方略。黄常奏对明确,请求迁羊山卫治至澧水河畔。明太祖同意迁徙羊山卫治至澧水之阳,因临近大庸溪而更名为大庸卫。据清《嘉庆永定县志》卷三记载:“改卫曰大庸者,或以大庸溪之近”。洪武四年(1371年),指挥张胜始在天门山南峙、福德山北盘的军事要地修建城堡。洪武九年(1376年),大庸卫署迁往卫城南门正街卫官巷,故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大庸卫在永定城内,洪武九年开设。”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酉水所夏得忠率领土民起义。因为明代初期土家先民多次起义,为达“永远安定”之目的,地方统治者决定屯兵驻守,“控制蛮夷”。上奏皇帝,请求更改大庸卫之名为永定卫,明太祖准奏。于是,以大庸卫治改设永定卫署。为了防范夏得忠余党袭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迁徙卫治至永顺宣慰司芋岸坪,仍然名大庸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卫治迁回到大庸卫旧城址,恢复永定卫名。永定卫城设在慈利县西南部十二都,即今张家界市城区所在地。永定卫指挥黄常环甃以砖,封砌城墙。修筑雉堞1650个、窝铺62个。所建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顶上各有城楼,东名朝阳、南名朝天、西名镇彝、北名拱极。1461年,永定卫指挥周辅等人构筑小东门,名文明门。永定卫城址东临东门溪,南至南门口,西临西门溪,北至北门口。在明清时期,此城一直是永定卫城,故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还载:“析武陵郡西界置天门郡,治今永定卫城。”可见,永定卫城与汉代充县县治以及三国时期天门郡郡治一脉相承,在地点上具有继承性。清代雍正年间,裁撤永定卫。1735年,拨慈利县部分地并永定卫、茅冈司地设置永定县,卫城成为县城。1914年,改永定县为大庸县以后,大庸县城有所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大庸县城面貌一新。城里街市四达,以十字街划界,通往东、南、西、北城门各有一条街道,城外还有沿河街和半边街等街巷。张家界市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明代普光寺古建筑群、清代田家大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清代的三元宫、崇文塔和玉皇洞石窟寺等名胜古迹。

      撰稿:戴楚洲

      审核:熊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