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电脑版       手机版
合作成功
西南官道慈利段铺驿文化研究
来源:原创 | 作者: 戴钦安 | 发布时间: 2024-08-11 | 1409 次浏览 | 分享到:

  铺驿文化实质是古代官道驿站文化的合成。古代官道多因时间因素和历史选择而泯灭或翻建,现仅存“驿站”。驿、递为两种不同的服务形式,其中递铺直接参与传递为驿递系统中的执行机构,馆驿则属于驿递系统中的服务机构,二者因其不同的职能决定了各自的设置范围、设置里程和设施都有所区别,其中也影响了官道的等级设置。驿递机构自秦朝时期便已有设置,《古今图书集成·职官志二》记载:“驿传自唐虞设,至秦始皇时始有驿传法。”明朝时期疆域巩固,资本主义萌芽,驿递机构发展之顶峰,驿站、递运所、急递铺各司其职。《明史·卷五十九·食货志七·驿传》记载:“驿传者,所以通使、递奏报、转运钱粮、护送官员也。递运所主管运送物资和使客,与现代客货中转站职能相同。急递铺“负有八百里加急传递战报功能”,负责飞报军情运、送公文。馆驿则兼具递送使客、转运军需物资为一体。明中期政治稳定,急递铺逐渐废弃,站、所、铺合并,“邮转、公文、物资”运送任务由驿站承担,驿站与民间经济携手,此时驿站脱离官方工具性质,具备了“运输”的基本职责。

  据沈括《梦溪笔谈》(宋1086-1093年)卷十一《官政一》:“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可知驿递速度自古就有划分,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因实际情况而选择,慈利县多山地丘陵,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实际驿递多选择步递作为递铺基础。步递在面临复杂路况与信件紧急程度会作出相应调整,灵活性较强。马递为传送重要公文时使用在武夷山脉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相比南方夷族自治趋于和平,少战乱,又因山路、水路曲折,选择马递情况较少,故而驿站设置偏向于主要官道,致使驿站演化为现在的城镇。急递采用昼夜兼程方式传递紧急文书,对道路要求颇高,非平缓直连官道并不适合文书紧急传递,慈利多山地丘陵,急递较少,紧急文书多走西南官道沅陵、怀化段。洪迈所著《夷坚志》丙集卷有关于驿站的陈述:“每二十里置流星马铺,传递文书。七八十里间则治驿舍,以为兵师往来宿顿处,士大夫过之者,亦寓托焉。”,另有宋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十六也记载:“县路十一铺,每铺相去二十里,此系诸县不通驿路处递传之路。”,可见驿舍的设置无论是古代军事、政治需要,亦或是常规的民间所需,铺驿的设置均在考虑以人力运输为唯一方式的背景下有合理的距离,即为二十里,递铺之间形成驿路。另需说明的是,以慈利山区丘陵为例,驿路、驿铺设置多在沿河沿山谷,十或二十里仅指实际路程,并非两铺间的直线距离,且城镇的选址多为河流交汇和弯折坪地处。

西南官道慈利段情况

西南官道慈利段情况,因历史原因,官道与乡道多次并行拆分,此处以主要、次要官道区别。古递铺驿道分北、中、南3,总里程204.5公里,所穿过城镇多与以下名列城镇相对应,具体情况如下

  1.北道由桑植县入境,经慈利的碾子凸、竹叶坪(江垭风雨桥)、三家店、江垭、杉木桥、通津铺、东岳观、杨家溪、东洋渡、界溪河出境入石门县,多为岩板路面,全程75.5公里。杨家溪保留有古桥,途径苗市段的东洋渡、界溪河保留有古桥,东洋渡桥于2017年鉴定为危桥拆除重建。北道基本已发展成现s305省道,在局部山路盘旋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改道情况。

 

      2.中道由大庸县入境,经慈利渡坦坪、溪口、甘堰、宜冲桥、岩泊渡、县城、二都岗(零溪)水井(零溪与桃源交界处,有驿站)出境入桃源县,为土石路面,全程69公里。中道因途径澧水北侧山脉,道路情况与现长张高速张慈线大抵相同,土石古官道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另从阳和至慈利路段与现G353国道路线情况一致,阳和至永定区段因各集镇规划致使古官道与现国道路线重合部分较少。

 

      3.南道由大庸县向东,经慈利金岩、狗子垭、大浒、高桥、龙潭河抵桃源县黄石境,土石路面,全程60公里,是古军事通道。南道由桃源凉水井入慈利境,几乎横穿崇山峻岭,值得一提的是并没有穿过大型河流,相较于走北道和中道向西行至大庸、永顺,军事行动走南道可节约大量时间。

 

上述西南官道慈利段为主要官道,准确起始时间已无法考证。其中北道经现苗市镇,根据现存苗市镇界溪村古桥推断,西南官道慈利东线铺驿最晚出现在明嘉靖时期(1522-1566年)。另测得在苗市镇现存古桥如下:

   1.界溪古桥桥长16米,单拱跨度8.2米,宽3.65米,单向台阶10级,桥形呈单拱跨桥,基座由4条花岗岩榫卯组成,桥高6.4米(河底铺由石板),营造工艺考究。

 

  2.茶林河古桥为单拱跨桥,因修建茶林河电站而毁,桥长6米,单拱跨度4.5米,宽2.5米,单向台阶级数因损毁已无法确定,桥高3.5米(河底无石板),官方营造,工艺水平高。南线有另一古桥,桥高2.8米,宽3.8米,单拱跨度3.8米,营造工艺较为简单。

 

   3.东洋渡桥古桥已于2017年拆除,原桥长18米,单拱跨度8米,宽3.65米单向台阶级数已无法考证,桥形为单拱跨桥,基座已无法考证。     

 

   4.高桥古桥,桥长、单拱跨度、单向台阶、基座、桥高因耕地道路覆盖无法确定,宽3.65米,桥形呈单拱跨桥,河底铺有石板,营造工艺考究。

 

 

另有次要连接邻县的出县官道5条,长189公里,其中慈界道沿澧水河修建穿苗市镇而过,与九马道、江插道串连并道。情况如下:

         一是慈界道,自县城向东北延伸,经零溪桥、云盘、茶林河、猫儿峪(苗市镇前称)至界牌(界溪),入石门县境,全程30公里

 

     二是慈高道,自县城向南延伸,翻羊角山,经汪家桥(零溪)、馆雨垭、景龙桥(二坊坪)、龙潭河、高桥,入桃源县瓦儿岗境,全程51.5公里。

     三是慈通道,自县城向北渡澧水,经蒋家坪、垭门关(金慈)、长峪铺(通津铺)至通津铺,全程19.5公里,由此西达桑植县,东出石门县

      四是九马道,自江垭北渡溇水到九溪,再沿溇水西行,经柳枝坪江垭、龙潭湾江垭、柳阳溪至人潮溪(桑植)分路,西至长潭坪(桑植)抵湖北省江口南至官地坪、自生桥、马合口入桑植县境。九溪至马台口45公里,人潮溪至长潭坪9公里,九马道总长54公里。这段路多是高山悬崖,凿壁为道,道路艰险。

     五是江插道,自江垭西行,经三官寺、喻家嘴、百丈峡至插旗峪,抵大庸县(永定区)境,全程34公里

 

清朝时期慈利县铺驿情况

 慈利不同时期县志对铺驿有详细记载,明万历慈利县志、清康熙慈利县志、清嘉庆慈利县志、清同治时期慈利县志记载的铺驿均大致相同,最近的同治慈利县志记载铺驿罗列如下:

县前总铺徭编四名,永充一名,无财政经费预算。

东路六铺通石门,分别为:界首铺:旧名忠义铺。自嘉山铺至此十里。接石门县新唐铺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嘉山铺:一名郏山铺,自高桥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高桥铺:自茶林铺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茶林铺:自水汪铺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以上徭编各二名。水汪铺:俗名水方、自迎曦铺至此十里。旧名黄花铺,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迎曦铺:俗名阴旗,一名迎旗,自县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

西路十二铺通水定县为:狮头铺:旧名岩市铺,自召市铺至此十里。召市铺:旧名施陶铺,自夫马铺至此十里。夫马铺:旧名围市铺,自白羊铺至此十里。白杨铺:俗名白羊铺、自穿石铺至此十里。穿石铺:自黄玉铺至此十里。黄玉铺:旧名黄鱼铺、自朝市铺至此十里。朝市铺:旧名仁市铺、自实力铺至此十里。实力铺:旧名畬力铺,自见田铺至此十里。见田铺:自坝头铺至此十里。以上铺均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永充一名。坝头铺:自行溪铺至此十里。行溪铺:自三又铺至此十里。三义铺:俗名三又铺,自县到此十里。以上三铺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另增加徭编至三名,永充取缔。

北道有十三个铺通九溪营、桑植县为:当地铺:自开天铺至此十里。接桑植县水獭铺界,无财政经费预算。开天铺:旧有暇子、原古二铺,今省。自安福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安福铺:旧名土坡铺,自万家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万家铺:一名三家铺。自翼子铺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翼子铺:旧名滑潭铺。自卫前铺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卫前铺:即九溪卫。自羊楼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仁和铺:自赵家铺到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羊楼铺:自仁和铺到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赵家铺: 自通津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通津铺:自长峪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长峪铺:自垭门铺至此十里。有基本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永充一名。垭门铺:旧名澧阳铺。自麻寮铺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永充一名。麻寮铺:自县至此十里、无财政经费预算,徭编二名,永充一名。南路原未设铺,自县三十五里,与桃源县粟山坡交界。需要说明的是明朝驿递改革,湖南地方官府用银雇一批有承差年限的徭编铺兵,但并未革去永充铺兵,而是做了政策的调整,每年支付后者一定的工食银。清朝之后,铺递制度发生变化,铺司、铺兵不再有分工上的不同,都只负责走递公文。这一变化使得湖南各地的永充铺兵与徭编铺兵逐渐合并,铺差一概由永充铺兵承担《清史研究》2023年01期)。

古代慈利陆路交通相对闭塞,商品、信息流通主要依靠溇澧水两条航道,两条航道上达桑植、龙山及鄂西各县,下至津澧、长沙、武汉等地。(上世纪下半叶,望城、宁乡先后发现商周车马器,长沙、湘乡、临澧、澧县、慈利等地楚墓发掘多件车辆遗迹,证实湖湘造车技术与江汉流域同步演进(《湘学研究》2020年第2辑(总第16辑))。与之相匹配的陆路交通官道慈利段东线沿澧水河南侧建设,县城至穿石铺段沿北岸建设,至溪口沿南岸建设,与南道有二十里重合部分。铺驿沿驿道设立,多临河、临桥,官道按2米左右的标准建成,自西向东由重要的驿站形成的村镇是鉴定官道的标志。《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一·序》记载:“唐有天下三百载,驿传之路东西九千余里,南北万二千里。”,铺驿的便利促进了人员的汇集与流动,丰富了地区经济文化。湘西北多山地,西南管道途径此地需考虑地理条件,山地多沟壑与溪流,堑山架桥成为道路建设的主要难点。县志记载铺名众多,作者实地考察、考证张家界古官道东线,途径的界首铺、鄯山铺、高桥铺(杨家铺)、茶林铺、水汪铺、迎曦铺保留的铺驿官道几乎已消失殆尽,仅在界溪村、高桥村保留古桥。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二十年》记载:“开元二十年(732年)置诸州驿十道,凡驿五百三十三所。”,《清史稿·卷六十五·食货志七·驿传》记载:“驿传者,所以通使、递奏报、转运钱粮、护送官员也。自京师至各省,凡驿五百八十有五所。”。县城及重要官道交汇处设有驿站,余十至三十里设有铺。西南官道张家界段东西长约300公里,相较于其他路段有特殊情况,即山路盘旋路段两铺之间路程相同情况下直线距离较短,因而铺驿设置较多。另据明万历慈利县志记载铺舍有四十二铺设铺长一人,以统一管理驿递事项。除县城总铺外,每铺置绰门一座,邮亭一座。正房三间,东西房六间。东路抵石门界六铺为:大通铺、芙蓉铺、茶林铺、高桥铺、善山铺、文明铺,其中茶林铺后形成为城镇,现今已取消设村。西路抵永定等十九铺为:三溪铺、行溪铺、见田铺、宝刀铺、朝市铺、义忠铺、黄玉铺、穿石铺、白洋铺、召布铺、师头铺、天马铺、潭头铺、杨林铺、社溪铺、古城铺、大庸铺、黄土铺、桑溪铺,其中大庸发展为县,即现张家界永定区。北路十六铺由县前抵九溪铺、安福铺、麻寮铺、澧阳铺、长峪铺、通济铺、赵家铺、仁和铺、九溪卫前铺、华潭铺、万家铺、开天铺、当地铺、翼子铺、沿古铺、太平铺、安福所前铺、羊楼铺、麻寮所前铺,其中通济、赵家铺现今已发展为乡镇驻点,其他铺皆以村落形似存在。西南官道慈利段铺驿众多,部分铺驿因时代关系几经更名,废弃与损毁致使铺驿实际场所几乎无法考证,所以本文仅实地考察慈利段东线6个铺,情况如下:

  ①迎曦铺,俗名阴旗,一名迎旗,自县至此十里,位于水汪铺与茶林河铺中间,此铺至下行三铺多山路环绕。

  ②水汪铺,位于零阳街道东北部,历来为慈利至石门必经之地,与营盘村相隔一条小溪,溪流从东向西注入澧水,坪上水田似汪洋,因而被称之为水汪。有石拱桥。

  ③茶林河铺,茶林河铺位于苗市镇茶林河村中心,该铺南北为主道,东西为辅道,东临现G353国道,紧邻解放战争时南部战区的粮食仓库,南临茶林青龙嘴,中间隔有一条小溪,传说有青龙镇守茶林河铺以南及荷花池西与狮子凸相邻,狮子凸以西属慈利澧水河,传说为防止澧水肆意冲毁茶林河铺,狮子以身为护盾,横坐于澧水与茶林河铺中间。北抵青龙独角山,中间隔有大溪沟,传说独角山属麒麟角,为防止蛮王城一众对茶林河铺及荷花池进行骚扰套,故临死前用独角化为山插于茶林河铺以北。

  ④杨家铺,位于麻王城南侧,北高南低。与现353国道高桥村部紧邻,传桃源杨氏夫妇为躲避祸患于此定居,勤劳善良,子孙兴旺,定居点于西南官道慈利段东线平缓要道,杨家铺建筑风格独特,占地面积大约600㎡,故古铺称为杨家铺。

  ⑤鄯山铺,鄯山铺位于苗市镇白龙村善士垭杨家堡,该铺道东西走向,东邻白龙村村委会,南靠白龙泉,北依善士垭杨家老院子,西接苗市,是通往东岳庙、石门界牌、车湾、夹山的一条古道。

  ⑥界首铺,即今界溪村,与石门县以溪为界,溪中建有古桥,桥头有兵驿及商驿,以方便紧急军情即过往商户的修整。

 

古铺驿站文化慈利地方发展的影响

古代官道对现代道路影响甚广,古代铺驿制度为张家界地区现代道路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经验。许多古代驿站所在的位置,如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西南官道张家界段是湖广官道的分支,湖广官道的开辟、形成历史漫长,其走向是从楚都郢的纪南城南进,有二路。一路走油江(今湖北公安),出涔阳(今澧县、临澧),经临沅(今常德),至长沙,再南向郴(州)、永(州),以通连(州,属广东)静(桂林,属广西),这是主道。主干道向西辅道经张家界区域分支出现今353国道及305省道,慈利道北、中、南三道晚于湖广官道。地方官道多次改道促进了区域内道路系统的完善,使村落之间的连接路线日趋丰富。湘西北地区多山路,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人口的迁移,百姓居住多散乱,各家户为独立的生产单元,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外界多有欠缺,直至地方官道的建设才使得这一情况有所改善。铺驿的设置与村落产生直接关系,村级行政组织的形成顺序大多以交通条件完善的先后顺序为依据,故沿河沿山谷以及丘陵平缓地带村落较多,且更迭较快。与之相同的是道路等级也随着村落等级的提高而发生改变,最初形成的步道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已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地区百姓另辟蹊径或修整原有道路,市州与县城之间的道路发展成省道,县城与城镇的道路发展成县道,城镇与村落的间的道路发展成村道。湖广官道另一路为蒲圻(湖北),出巴陵(岳阳),经洞庭平原至长沙,接郴、永州。宋本《方舆胜览》记载“涔阳乃“古楚湖广之孔道”,临沅乃“故郢之裔邑。”,湖广官道的存在已为当代发掘的楚墓葬所证实。据已知史料所记,湖南大抵四水流域州县间的驿道较早于山区诸县,南北各县的驿道又较早于东西各县。慈利段古官道实际并非西南官道的主干道,主干道走临沅(今常德)沿沅江经桃源,至郑家驿,依沅江向西至茶庵铺再至沅陵县官庄镇,此段沿江两岸陡峭,且南岸有延绵山谷,故沿山谷修建,向西南行至马底驿乡,直至经怀化市出湖南。

地区古官道的等级与地区文化繁荣产生直接关系,铺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多元性,澧阳文化和梅山文化因铺驿建设在慈利段交融,成就了张家界东部地区既拥有澧阳平原的豁达和伟状,又为张家界东部地区带来了梅山、巴蜀文化的神秘和深邃。澧阳平原文化是农耕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化的主要部分在于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直接信奉巫术,而是依据自身生产经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信奉古典主义科学,拥有主流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梅山文化发源于娄底市新化县梅山地区,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思想和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梅山文化的核心是对梅山神的崇拜,梅山神被视为山林中的守护神,能够带来雨水和丰收,同时也是治病驱邪的神灵。文化主体包含梅山道教、祭祀、“梅山节”庆典、梅山民间艺术、传说。西南管道慈利段铺驿文化促使澧阳、梅山文化在该地区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土家年、阳戏”等独特文化现象。

古代铺驿制度对与张家界地形类似的地区的经济活动起决定性作用,铺驿不仅是官方的通信节点,也是官方行政、军事、经济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其随时间的推移演化成商业贸

易的重要场所。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湖南行省,水陆交通便利,北通荆楚,南接岭南,东连江浙,西达川滇。岳州(今岳阳)、常德等地,为南北物资集散之地,商贾络绎不绝。”从常德府西下川滇途径西南官道北线张家界段,慈利县盛产莓茶,对于民间商业行为来说也是一条重要的茶路。商旅在驿站休息、交易,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交流、商品流通和市场发展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平原沿河地区,多山地区依据官道的便利性形成独立的商业交易系统。商品的流通与市场发展使得货物需要快速、安全地在不同地区之间流通,山地丘陵地区对于跨区域交易方式限制较多,商人可以利用官道铺驿系统降低交易成本,将商品运往更远的市场,扩大了交易范围,也促进了地区间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增强了市场的活力。此外还需要提及的是货物的安全保障,铺驿系统提供了相对安全、快捷的运输方式,降低了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时间成本,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商人提供了便利,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府州行政辖区的划定使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容易实现。古代交通运输的关键是货运,而现代运输则以客运为主,即人员流动交换的场所经济因子异常活跃,且城镇脱离了沿河流建设的而繁荣的现象。同时现代物流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铺驿的功能。铺驿的建立和运营,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信息、人员、货物的快速流动,地区间的经济壁垒被纵横交错的路网打破。张家界地区手工业和自然资源有其自身的独特点,随着铺驿系统的发展,沿途的驿站和城镇成为重要的商业节点,吸引了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制造与市场流通形成了闭环,摆脱了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困局,如客栈、马车修理、饮食等,这些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刺激地方产业的兴起。铺驿系统的自身需求如粮食、草料、马匹等往往就地取材,地方上可能会兴起相关的产业,比如农业、畜牧业的扩大,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铺驿的需要,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于张家界地区这类现象因时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铺驿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铺驿系统是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工具,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地缘政治需求的政策,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铺驿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重要手段之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保证了运作效率。铺驿与地区行政存在一定关联,两者层级制度、职责划分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仍有相通之处。铺驿制度对中央加强地方管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定。据资料考证,明朝大力整顿驿递,此间,路网系统相较于明前期已经趋于成熟,故山地丘陵地区移民、开发具备了基础条件。据清康熙、嘉庆《慈利县志》记载,朝时期实行郡县制,慈利县地属武陵郡,具体县名未详。三国至南北朝慈利县地属湘州或荆州,行政区域多有变化致使县名无法确定,如晋代曾设为临澧县的一部分。隋唐时期慈利县地属澧州。唐朝时期,慈利县的名称首次出现,属于澧州管辖,这是慈利县名的最早记载。五代十国至宋元慈利县仍属澧州管辖。宋代,慈利县属辰州。元代,慈利县属澧州路。明代明洪武年间,慈利县属湖广布政使司常德府。明成化年间,慈利县从澧州析出,正式设立慈利县。清代慈利县属湖南布政使司常德府。由上述情况可知,慈利县的行政等级和区域划分与中央对湘西北实际掌控有必然关系,慈利县多次更换行政管辖权,直至名成化年间材独立设县。

铺驿文化对于以旅游立市的张家界来说是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其官道上的部分铺驿处于张家界景区规划范围内,对于开发旅游新品和全域旅游意义重大。许多古代驿站遗址由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了现代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合理的开发这些遗址不仅能吸引游客参观学习,还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张家界铺驿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才刚刚启动,古驿道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仅只是关注驿道本身,更要看到历尽沧桑的古驿道依然以物态的形式存在所勾起的人们对历史往事探索的决心。古驿道沿途的非遗文化,还有它沿途覆盖的地域里的多元文化,不同的民俗,无数的古村落和美好的传说,都需要逐一挖掘。曾经在古驿道中流淌的文化源流所带来的现代旅游价值,以何种方式挖掘、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更值得慎重考虑。

参考书目:

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官志二》清 陈梦雷 蒋廷锡原著 刘宇辰主编 大众文艺出版社

②《梦溪笔谈》(宋1086-1093年)卷十一《官政一》. 北宋 . 沈括著 . 诸雨辰译著 . 中华书局出版

 ③《夷坚志》三卷. 宋. 洪邁著 . 中华书局出版

 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 宋 . 周应合著 . 南京出版社 

    ⑤中华文书网 .《清史研究》2023年01期 . 清代湖南的铺兵永充制及其实践 . 吴族勇

 ⑥《湘学研究》2020年第2辑(总第16辑)

    ⑦《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一·序》 . 李吉甫撰 . 贺次君点校 . 中华书局出版

    ⑧《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二十年》 . 宋 司马光著 . 胡三省 音著 . 中华书局2011年8月出版

    ⑨《清史稿·卷六十五·食货志七·驿传》 . 清 赵尔巽等著 . 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

 ⑩《方舆胜览》 . 宋 祝穆 撰 祝洙 增订,施和金 点校 . 中华书局2016年6月出版

   《大明一统志》. 明永乐-天顺(1403-1464)年间 编著 . 三秦出版社 . 1992年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戴钦安,1990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1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20 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于张家界市慈利县文旅部门。 


  供稿:戴钦安

  审核:熊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