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读了龚红林、何轩主编并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历史文化书籍《行吟屈原》,受到启发,感同身受。
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灵均,战国晚期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屈原学识渊博,曾在郢都担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屈原具有政治理想,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连齐抗秦。屈原虽然忠事楚怀王,同保守派作斗争,却遭到守旧的贵族集团排挤。因奸臣当权而遭诬陷,屈原曾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放逐在楚怀王时期,地点在汉水北部,《离骚》《天问》等诗篇为流放于汉北所作。第二次流放是在楚顷襄王三年至二十一年,地方在江南,包括湖南省境内洞庭湖水系湘江、沅江、澧水流域,《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等名篇为流寓于江南所作。据司马迁所撰《史记》记载:“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黄守愚却说:“屈原根本没有流放湖南”,引发文人争论。学界多数学者认同屈原曾被流放湖南境内,并在沅澧大地采风,楚辞部分篇章是屈原吸收湖湘先民的民间文学养分改编而成。屈原的文学作品涉及湖南境内的“洞庭”“湘”“沅”“澧”,故被称为湖南文学鼻祖。后世许多纪念屈原的祠庙屈原庙、屈平祠、招屈亭和涉江楼等,均分布在湖南境内。
秭归县屈原祠屈原铜像
一、屈原抵达沅江中游
从春秋早期开始,楚国势力范围到达洞庭湖区。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备造船能力。洞庭湖区河、港很多,交通工具则是“舟楫”。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屈原祭祀楚怀王,为令尹子兰所不容,再被楚顷襄王放逐江南。在隆冬时节,屈原带着小女绣英从郢都出发,乘船顺着长江进入洞庭湖西岸,活动在沅澧大地。在德山歇宿以后,从渔村枉渚(在今常德市城南德山西麓枉水汇入沅江之处)登船出发,溯沅江逆流而上,经过桃源县、沅陵县、泸溪县、辰溪县等县,留有吟咏沅江的诗歌。屈原在《涉江》中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辰阳故城就是位于沅水中游的辰溪县城辰阳镇。屈原在泸溪县浦市“屈望”停宿,此处仍有屈原滩。屈原曾溯沅江支流溆水抵达溆浦县城,屈原所吟《涉江》记述行程:“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扁舟穿行于溆浦县高耸、曲折的峽谷。屈原立于船头,但见深山丛林之中,雨雪纷纷,猴猿悲啼。屈原乘船逆着溆水而上,进入《涉江》所咏“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的“屈子谷”。此谷青山矗立,林木幽深,印证“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景观。屈原曾饮溆水边缘之泉水,故曰“灵均泉 ”。智者屈原行程与水有关,虽然环境恶劣,非常艰苦,但其创造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汨罗市屈子祠屈原碑林
二、屈原踏访澧水下游
澧水下游既拥有澧阳平原,连通洞庭湖,水路交通比较方便。屈原乘船到达洞庭湖西以后,了解澧水下游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考察澧县的风光、风物和风俗。屈原在《湘君》中写道:“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他在《湘夫人》中又写:“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屈原喜爱澧水河畔的兰花,表达从政的高洁。除了“澧”之外,屈原作品中提到的“涔阳”在涔水北岸。澧县县城附近曾有涔阳浦,现更名为梦溪镇。《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解释:“涔阳:战国楚地,在今湖南澧县东北。”涔水在澧县北部,是澧水下游一条支流。
龙舟竞渡
《行吟屈原·澧水教书》写到,屈原在澧县县城居住一段时间,读书、教学。澧水流域屈原遗迹有《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篇中的“涔阳”“澧浦”以及由“澧有兰”而演化的“兰江”。“澧浦”就是澧水下游岸边。兰江之称实因《湘夫人》“澧有兰”而起,因此兰江即指澧水。中国文学之祖“屈宋”之后两千多年以来,澧水流域一直保留楚人风俗。《大明一统志》称澧州:“兰江前陈,仙洲外蔽……至今有楚遗俗,有屈原之遗风。”清代《道光永定县志》亦载:“楚南夙号多材,澧浦代生哲士。永邑虽属边陲,而屈骚宋赋,不辍披吟;车渚范台,实相景仰。”《民国慈利县志》描述屈原对后世文学传统的产生深远影响:“屈原遁楚澧浦、涔阳,擅名骚雅,搴兰写怨。厥体芬芳,顾承学撰述千年莫闻。”
澧水流域建有祭祀屈原的屈原祠、三贤祠、三闾大夫祠和忠清祠等纪念场所。三贤祠位于澧县蜚云塔下,是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的。民国《澧县县志》:“三闾大夫祠,蜚云塔后。”位于澧县县城东北两里的忠清祠为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史载:“祀楚三闾大夫屈原。”
端午节龙舟赛
三、屈原寓居岳阳
屈原在其晚年,流连岳阳市境内景观,寓居岳阳县新墙河畔屈家巷,从事文治教化,留下许多传说和踪迹。岳阳县曾有屈子故宅和三闾庙,湘阴县曾有三闾祠,平江县曾有三贤祠,汨罗县仍有屈子祠。
楚顷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屈原乘船逆流而上,移居汨罗江畔南阳里玉笥山,整理十多年来所撰文学作品,并且传授医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将军指挥数万秦军攻占楚国郢都等五城,向南攻到洞庭湖区。屈原鉴于楚国政治腐败,救国无望,极度悲愤,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渊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百姓架舟打捞屈原尸体以后,屈原长女女媭和楚人将其葬在汨罗山烈女岭,并且修建屈原墓以及屈原庙。屈原以楚国兴亡为己任,竭忠尽智,死而后已。此后,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赛,逐渐形成端午节。最早提出屈原死在湖南境内的人是西汉时期的贾谊。公元前176年,长沙王太傅贾谊赴任,南下途经岳阳,寻访汨罗凭吊屈原,撰写《吊屈原赋》。东汉时期的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吟《九歌》创作于“沅湘之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祭歌。
端午习俗自汉代以来就有文献记载,东晋颜延之的《祭屈原文》以及南朝的《荆楚岁时记》等书均作描述。2006年,湖南省汨罗市政府申报的民俗项目“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广大百姓进行祭龙、祭祀屈原、唱赞词、赛龙舟、回娘家、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等运动。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文化影响很大,受到了全世界关注。
(作者系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室二级调研员)
责编/熊文渊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