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庸所村标志碑
张家界市中心城区西郊雄伟的崇山与清澈的武溪,掩映永定区后坪街道北部的大庸所村。该村“大庸所古城址”,现在仍然保留古城墙、古街巷、古碑刻等文物古迹。城里街巷曾有明清时期大庸所驻扎官兵营房,犹存商贾所用砖木结构店铺和民居木楼瓦屋的遗韵。兔年腊月,我应邀请参加“仙境张家界·古韵大庸所”国际非遗文创艺术节暨大庸所村新春年货节。漫步在大庸所村青石板古街道上,我感觉错落有致的老房,仿佛诉说大庸所城昔日辉煌。我曾多次查阅张家界市地方史志,觉得大庸所城被描写为恢宏的城池。明清时期,大庸所城因扼永顺土司、茅岗土司的交通要道、军事重地,故有“湘西门户”之称,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民国初期建立大庸县一百多年来,学术界探索大庸溪流变史的学者较少,研讨历史地名“大庸”由来和古村落大庸所村来历的人不多。
一、古代地名“大庸”来历
“地名”是人类生产、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历代祖先对具有特定方位、区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约定俗成的文字代号。位于张家界市城区西北部的大庸溪,又名为“大溶溪”,其中游名称为“茅溪”。据中国文史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的《大庸市览》记载:“大庸溪之名,源于大溶溪(其涵义为水盛大、地势低,为永定区大溶溪片区北面之溪)”。“大溶溪”既是溪流名称,也是那条溪流南边“大溶溪片区”的简称,故《澧县县志》载:“澧水向东纳大溶溪,经大庸至慈利纳溇水。”
图为大庸所城十字街古遗址
澧水中游左岸支流“大庸溪”发源于武陵源区中湖乡石家峪和永定区天泉山,流经教子垭和桥头等乡(镇),沿流程纳入5公里以上支流六条,在永定区大庸桥街道紧靠小河坎居委会的大庸坪(清代《同治永定县志》又记为“大溶坪”)南边流入澧水。大庸溪自源头沿溪谷向西北流,进入永定区折向西南,流域面积达到408平方公里。在《湖南省大庸县地名录》一书中词条“大庸溪”解释为:“此溪的上游叫澧支河,中游叫茅溪,下游名大庸溪。
图为大庸所城古石桥
源出中湖公社境内,流经兴隆、教字垭、官坪、三坪、枫香岗公社,长56公里,是县内最长的常年性溪流”。据当地知情人说,茅溪河在大溶溪片区北边与澧水相汇,流域狭长,呈长条形。因此《大庸市览》记载:“澧水……经二家河至小河坎,又纳大溶(庸)溪水。”民族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图书《张家界市情大辞典》还载:“大溶(庸)溪,澧水一级支流,发源于武陵源区中湖乡石家峪,流经教字垭、官坪,于小河坎入澧水。”从永定区官坪以下的大溶(庸)溪衍生的地名以“大庸(因为音近,庸通假溶)”为主,构成永定区西北部七百多年大庸系列地名演变简史。“大庸”之名,最早见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清代《道光永定县志·金石志》载有刘国道铸造的钟款文:“元荆湖北道澧州路慈姑州十三都大庸口灵顺祠”等字。石继丽在《庸城的浩繁史事》一文中注明:“大庸口即今永定城郊大溶溪注入澧水口的地方。”大溶溪、大庸溪均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较大影响。大庸坪、大庸滩、大庸渡和大庸铺等古代地名均因“地以大庸溪名”载入湖南境内地方史志,古今所设大庸卫、大庸所、大庸所乡、大庸县和大庸市等军政机构都因大庸溪而得名。
联系电话:18974411345
E-mial:459702263@qq.com